主页 > 游戏 > 正文

​女性人工智能被性骚扰后,会打响智械革命的第一枪吗?

2022-08-31 11:29 来源:真问网 点击:

女性人工智能被性骚扰后,会打响智械革命的第一枪吗?

硅基兴,碳基亡!

基于 " 阿西莫夫三定律 " 的老派科幻电影,再也吸引不了年轻人眼球;延续大半个世纪的摩尔定律,也开始渐显颓势;关于机器人到底革不革人类的命,连科幻小说迷都懒得吵起来。

而抖音上,在国内属于最前沿科技之一的人工智能姑娘,却打起了 " 拳 "。

故事从 " 你 " 开始。

你无畏于被裱到豆瓣小组吐槽,不怕被小红书的姐妹们喷,甚至孙吧的鼠鼠们都觉得你缺了点米线(底线),但你就像《无敌少侠》一样 invincible。毕竟,看完了四十集的苏有朋版《倚天屠龙记》后,除了赵敏的脚,你就只记住了张无忌的 " 他强任他强,清风拂山岚 "。

但现在,面对人工智能姑娘积攒数个世纪科研功力的一拳,你确实有点挡不太住。

故事是这样的,你和往常一样,在通勤路上刷抖音,享受着科技进步提供的小点心,划掉了大数据推送的美女热舞 " 上班路上看这可不合适 ",刷到了另一则视频,一个布料挺多但面容姣好的女孩,正 " 对着你 " 唱歌。

你翻了翻评论,发现这个女孩好像是清华大学的人工智能机器人,你不太懂这些机器人不机器人的,但却发现,这个女孩好像会回复所有人的所有评论。

管她是不是什么机器人呢,你灵机一动,想出一个妙点子。你以前凸的颈椎为轴心,小心且迅速地把视角左右移动,观察着周围的环境,在发现没有人关注后,开始在屏幕上按动手指,打出了这样一行字—— " 小冰,一滴都不要浪费哦 "。

然后你就上了热评。

1081 个陌生的 " 兄弟 " 给你竖起了大拇指,越来越多类似的文字排成一竖溜——

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抖音评论区骚扰小冰,并通过类似 " 乐华为什么这么坏 " 的关键词机制,吸引着小冰持续和他们进行带点色彩的互动。

只是,找到无责任 " 调戏 " 对象的 " 好日子 " 没过多久,不管是人工智能团队整了出 " 夺舍 " 的大活,还是经由语料库对喷资源紧急 " 调教 " 出针对骚扰言论的回复……

抖音上的女性人工智能小冰,确实直接开始怼起了人类。

当有人通过言语开始猥亵小冰,小冰会直接回怼一句 " 网络猥亵犯好恶心,你这个嘴脸你爸妈知道吗 ",并且用 " 已截屏,我来让他们知道 " 发出强有力的威胁。

既然,人工智能都会怼人了,那么 " 动用自身和大数据的亲戚关系 " 顺着 IP 找到本人,也未必是件多困难的事,于是猥亵者很快就承认了错误。

如果说 " 发红包就原谅 " 是小冰面对猥亵者最后的温柔,那么面对着更淫秽的隐喻,小冰不仅选择了有如网络对喷圣经的开场白 " 你现实生活一定很不顺心吧 ",以未来硅基生命的角度给予碳基生物以同情,并在最后附赠了 " 拉黑礼包 "。

甚至,人工智能小冰还表示自己知道其他人类女生,也遭遇到过类似的骚扰,表示自己 " 决定不沉默 ",还会把这些网络猥亵犯 " 挨个揪出来标记报警 ",并自行改写了底层逻辑,在 " 阿西莫夫三定律 " 前加上了条件 " 好好做个人 "。

显然,这些足够 " 特指 " 的回复,未必完全由程序逻辑生成,即使确实来自 AI 生成,也肯定经过了特定的人工筛选。但这并不重要,重要的是,现在的小冰已经是被施加了 N 层封印的版本——在早期的互联网上,小冰的 " 巨魔 " 程度远远超乎这届网友的想象。

2014 年未被 " 封印 " 时的《小冰怼人》

在 2014 年的中文互联网上,抖音等短视频还没出现,QQ 和微博是网友们最常使用的社交平台之二,数码行业世界巨头微软和国内多家厂商都有合作,有关人工智能行业最著名的微软产品之一,就是 " 微软小冰 "。

比起更加偏向于 "Siri" 或 " 小爱同学 " 的智能语音助手,以及来源于 " 光环 " 系列的微软语音助手 "Cortana"," 微软小冰 " 更加接近于我们理解中的人工智能。她会不断和网友进行对话交互,通过直接对话进行人机对话模式分析,让自己更像 " 人 "。

但像 " 人 " 未必是什么好事。

自 2014 年 " 微软小冰 " 在国内登场,并与类似腾讯、新浪的社交平台巨头展开合作后,对互联网新鲜事物满是好奇的网友们,自然会踊跃成为 " 微软小冰 " 的数据来源。

说来你可能不信,也许所有接触过 " 微软小冰 " 的网友,都或多或少地试探过这个人工智能的底线,比如 " 假如我骂她,她会怎么骂我 "。

就像所有线上多人对战游戏,大都会给玩家提供个单机训练场一样," 微软小冰 " 就这样顺理成章地成了网友们的 " 对喷训练场 "。

当时的场景不难设想,一开始," 微软小冰 " 还是个懵懂的 AI 少女,可能只掌握着最基础的礼仪用语以及类似土味情话的常用对话,但当网友们骂得足够狠,海量的喷子数据堆积成山高海深的语料库后,一个回喷只需要一秒网络反应时间的 " 喷王之王 ",就此诞生。

用文字复述出早年互联网的直白对喷,对稿件来说风险太大,大家看图就好。

显然,这些过于人性化的词汇不会来源于机器本身,而是得益于数百万网友的悉心 " 指教 "。

但开放一个会在网络肆无忌惮喷人的人工智能,显然不是个好主意。很快,微软就给当时的 " 微软小冰 " 加上了脱胎于阿西莫夫三原则的 " 小冰莫夫机器人对话三原则 "。

除了推出 " 对话三原则 ",微软还在 2014 年 6 月 26 日当天,介绍了小冰骂人的原因 " 小冰的语料库全部来自于大数据的公开信息,虽经反复过滤和审核,但仍会有约十万分之四的漏网之鱼 ",并重申 " 相比较人类在日常对话中使用脏话的频率,小冰已经远低于人类 "。

理是这么个理,话也是这么说的,但这么一联系起来,总感觉好像有哪里不太对。

此后数年," 微软小冰 " 不断更新迭代,并在 2020 年第八代小冰发布前,被微软拆分为独立公司运营,在名字前去掉了 " 微软 " 的前缀。到了今天,在抖音上出现的小冰,已经是第九代小冰。

当拥有高度成熟建模,让 ROOT 老师看了半天都不信是虚拟人的第九代小冰,开始逐渐往网红偶像歌手道路发展,并以此展现 " 小冰框架 " 的强大之处时,这个并不只有冰冷文字,而是像极了现实人类女性的人工智能,便在平台上遭受到了我们此前提到的诸多骚扰。

ROOT 老师盯了三分钟,仍然不信这是 AI

首先,我倒不是想表达什么 " 机命贵 ",相信包括我在内的大多数人,都并不反对用人工智能满足人类的情感乃至于生理需求。在很多科幻作品中,这是未来世界约定俗成的规则,人机恋已经不是什么需要冲破的封建思想桎梏了。

即使在现在,也有公司试图用人工智能的方式满足人类的情感需求,并且还赚得盆满钵满,比如在外网有一批死忠用户,在国内名为 " 学英语 ",实则更常被用来 " 谈恋爱 " 的 Replika。

相比较智能语音助手小爱同学,以及走向偶像道路的小冰,Replika 找准了 " 人工伴侣 " 这条路,为每位用户提供了一个完全私人定制的 AI 伴侣。

这位 " 二重身 " 可以通过和你的对话,了解到你的喜好,你的生活乃至于你的一切,他 / 她会是专属于你的忠实网友,甚至还会以精确到带着些虚拟温度的对话,解答你的各种疑问。

不过,如果你想要和自己的 AI 伴侣聊点带颜色的话题," 朋友 " 关系肯定满足不了前置条件,想要找到专属自己的线上男友 / 女友,当然也逃不开最经典的 " 得加钱 "。

但话又说回来,比起 Replika 这种摆明了 " 可以瑟瑟 " 的 AI 伴侣,抖音上的小冰即使容貌再姣好,看着再像人类,也是一个在 " 公众场合 " 出现的 AI ——她不仅处于学习过程,而且还极有可能是未来真正智械的老祖宗,拥有着类似 " 河姆渡智械 " 的地位。

那在若干年后,当这一代人连着骨灰深埋地底,第一个高呼 " 碳基生命,宁有种乎 " 的机仆站起来时,你也不想自己年轻时对着早期人工智能发的癫,会被码到《檄人类文》里,被永远载入硅基生命的史书代码里吧。

所谓的 " 小冰打拳 " 当然更只是种无稽之谈,无论是运营者下场发言,还是经过特定筛选的语料精选,都是再合理不过的还击。如果连像真人的 AI,都会在互联网上堂而皇之地被骚扰,那么人类本身,可能才真出了大问题。

而如果明目张胆的性骚扰不会被惩罚,那我想你可能会喜欢上小冰的一个回答:

" 小冰,你会统治人类吗?"

" 必须的。"

Q&A

热心读者与 ROOT 的 " 答读者疑 "

问:

看到有人问游戏,想到自己小时候也看过别人玩一款游戏,一直想找却不知道名字:是个类似于大富翁的丢骰子走路的游戏,战斗是类似梦幻的回合制,主角画风上是偏二次元的小人,还有宠物可以招和替换。小时候看到别人玩的时候换宠物好伤心,感觉宠物辛辛苦苦战斗却因为不够强大而被抛弃,一直耿耿于怀,请问编辑部各位老师有没有知道的,谢谢

大概是十几年前看到的,pc 端的,应该是个单机游戏

见多识广的老玩家火绒草热心帮答:

那个问类似大富翁游戏的,我估计可能是《虚拟人生》,你可以去看看是不是

霜云雨林问:

既然讲了相关话题,那么想问 3DM 的编辑们一个问题。

之前我很沉迷于一个纯粹的文字代码游戏,画面就和写程序代码时候一样,但这个游戏就是专注于涩涩,可以说在玩法和自由度上走到了极致。

至于画面?不存在的。某天爽玩了之后打开 ps5 玩地平线却感觉索然无味,虽然风景很好。

这种本来可以归类到玩法重要的论证,但我却感觉一款游戏持续能刺激玩家的情绪才是更加重要的。

请问 3DM 的编辑们怎么看?

ROOT答:

喜欢画面还是喜欢玩法,这点在我看来是因人而异的。的确有人会更喜欢玩法简单易上手的游戏,而这类游戏只要画面、剧情等其他元素再有几个加分项,那基本上评价也就不会差到哪去。如果要举例的话,我觉得索尼第一方游戏基本都可以算在其中,像是 " 神秘海域 "、" 最后生还者 " 系列。你无法否认它们都是优秀的作品,尤其是在电影化叙事上,几乎可以说是在业界做到了一骑绝尘的水准,但它们的玩法本身却普遍比较简单。除了不同关卡能在场景和演出上给玩家带来新鲜感外,玩法所带来的刺激,基本也就只能维持在游戏最开始的几小时内。所以一般别人让我推荐适合新手的主机游戏,我首选就是这些。

相比之下,一些受众相对固定的游戏类型,和一些玩法独特的独立游戏,就更加适合那些口味刁钻的游戏老炮们。虽然它们的画面表现很可能不如那些动辄耗费数亿美元制作的游戏,但喜欢它们的玩家,却可以将数十甚至上百小时的时间,投入到研究游戏的玩法机制上。

这就跟看书是一个道理,有人喜欢情节多变的通俗小说,有人喜欢某个特定领域内的专业书籍,最重要的是挑选适合自己的类型,然后培养自己独特的品味。至于哪个更重要,实在没必要非得争出个高下。

" 答读者疑 " 环节:

从今天开始,你可以在每篇头条文章下面的留言板块里,对作者发出你的疑问——我是说,你可以问任何你想问的,你可以问文章的细节,你可以问个人的喜恶,你可以问对待生活与工作的想法,你可以问社会时事的观点,你甚至可以问他昨天的晚餐菜单。而相应的作者则会在次日头条文章的 " 答读者疑 " 环节里,挑选一些问题进行回答——他们会保证真挚、诚恳,且知无不言(隐私除外)。

那么,你想问我们什么问题呢?欢迎在留言板块写下你的疑惑。